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撕裂与重构河南媒介形象再塑基于主流媒体对河

来源:河南建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3 13: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主流媒体中的河南媒介形象 20世纪末河南常常与“艾滋病、贫困、流浪、抢劫、杀人、诈骗等”[1]丑恶形象关联,2000年以来,河南政府与媒体开始重视河南媒介形象塑造,随着媒介

一、主流媒体中的河南媒介形象

20世纪末河南常常与“艾滋病、贫困、流浪、抢劫、杀人、诈骗等”[1]丑恶形象关联,2000年以来,河南政府与媒体开始重视河南媒介形象塑造,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通过新媒体获知更多关于河南的全面报道,改善了对“妖魔化”河南的刻板印象。但2019年8月1日一辆载有33吨下水道井盖的货车在河南信阳固始县境内侧翻,33吨井盖被附近村民抢光事件一经报道便迅速占据微博热搜,“车辆侧翻村民搬空33吨井盖”“警方通报村民搬空33吨井盖”等话题达到2.9亿阅读量和5.0万讨论数,发酵为“河南人偷井盖”的网络舆情,关于“妖魔化”河南的媒介形象再次出现,之前沉寂的河南“喷子”在碰到与“妖魔化”词语相关事件时,潜伏在网络中的存在地域歧视、刻板印象者便迅速发声,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影响更多受众。

本文选取主流媒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人民日报》、在全国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党报《新京报》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性媒体《南方都市报》,对河南议题的相关报道作为研究河南媒介形象的依据。但因样本量过大,仅选取2016至2019年中的6月份相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网页版进行关键词河南检索,收集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人民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河南议题报道分析正面报道负面报道一般报道高频词“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文化、经济发展、速度、农业”“高校、违规、超标、污染、贪污、拐卖、犯法”“高考、教育、改革、实施、报告”合计2016年6月47条(32.87%)30条(20.98%)66条(46.15%)共143条2017年6月50条(35.46%)28条(19.86%)63条(44.68%)共141条2018年6月45条(29.22%)29条(18.83%)80条(51.95%)共154条2019年6月49条(28.16%)34条(19.54%)91条(52.30%)共174条

总体来看,自2016年以来关于“河南”的负面新闻维持在19%左右,正面报道呈缓慢下降趋势,关于河南的中性报道呈上升趋势,在数量上主流媒体关于河南的报道日趋增多,整体来看,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省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主流媒体对河南相关报道的高频词中“违规、高校、超标、污染、贪污”等新时代负面报道正在取代妖魔化“艾滋病、贫困、流浪、抢劫、杀人、诈骗”等标签。在正面报道中“脱贫攻坚、典型事迹、文化、经济发展、速度、农业”等高频词大多符合国家发展特色,但缺乏河南特色,对于新时代河南媒介形象的塑造缺少有力支撑。

信息碎片化时代,网民不会主动获取关于河南的信息,多是通过算法推送获知相关信息。尽管20世纪末的妖魔化景观不再,但其对受众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在与特定事件碰撞时,关于“河南”妖魔化的刻板印象便会喷涌而出,成为网络自发式的集体狂欢。

二、河南媒介形象重构

城市“媒介镜像”的构建须依托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现状,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基础,也是媒介形象塑造的基本出发点[2]。河南媒介形象重构需要撕裂河南的固有标签,根据本省特色和主流媒体相关报道来提取新时代河南形象,通过主流媒体对于河南的报道研究,结合河南本土化特点重构河南人“朴实、奋进”的形象,河南文化绚丽多姿的“出彩河南”,中原崛起“新河南”的河南媒介形象。

(一)河南人“朴实、奋进”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2018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年末河南人口达到10 906万,净省外流出人口1 301万。河南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3]。河南外出务工人员代表着河南形象,但是人口流向地区密集,对于全国认知河南形象仍有局限性。

传媒时代人们关于外部事物的感知,更多地来自于所谓“拟态环境”——由传播媒介在人与现实之间拟设的“信息环境”,此“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再现的环境”[2]。

如何塑造新时代河南人的形象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网络是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微博是当下新型舆论场,也是最受年轻人喜爱的社交平台之一。通过对《人民日报》官微检索“河南”最近一百篇报道(时间跨度为2019年5月31日至2019年11月4日)中,人物报道35篇,正面人物报道25篇,在25篇正面人物报道中,“11岁男孩为救父亲狂吃增肥”“河南增肥救父男孩完成骨髓捐献”“公交司机为写作业女孩亮灯”“丈夫陪怀孕妻子长胖60斤”等报道均形成讨论话题,其微博内容背后塑造了河南人“朴实、奋进”的形象。

文章来源:《河南建材》 网址: http://www.hnjczz.cn/qikandaodu/2021/0223/694.html



上一篇:本期主题寒
下一篇:信息与文摘

河南建材投稿 | 河南建材编辑部| 河南建材版面费 | 河南建材论文发表 | 河南建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南建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