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让英才在中原落地生根 ——中国·河南招才引(4)

来源:河南建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9 11:5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到河南工作一年,丁毅更觉得来对了。短短一年内,丁毅参与过省人社厅博管办牵头组织的自贸区、航空港区的研究会议和国家、省博士后基金申报。交易

到河南工作一年,丁毅更觉得来对了。短短一年内,丁毅参与过省人社厅博管办牵头组织的自贸区、航空港区的研究会议和国家、省博士后基金申报。交易所工作站导师根据他的学术背景,量体裁衣地为其安排期货市场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促进相关课题。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下乡实践,丁毅觉得收获满满。

为了能够给河南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丁毅还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利用校友成立外地人才联络站,以才引才;在财政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金融手段给予人才支持。他还建议探索人才信用档案机制,促进当地金融机构在房贷、车贷、消费贷上的利率优惠,助力风投创投在科研项目上的金融合作。

前 言2018年,首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引来全球英才齐聚中原。截至目前,累计签约人员4.54万人,正式办理入职人员2.48万人,落地率54.6%;累计签约人才需求项目1147个,落地601个,落地率52.4%。2019年,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再次启动。为了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下,组委会于9月3日召开了座谈会,邀请12位首届大会引进的人才“上门”提意见建议。参加座谈会的英才中年龄最大的已过花甲,年龄最小的只有27岁,他们从不同视角为大会提出“新点子”,开启了办会“新思路”。他们入豫一年来也共同感受到在这里生活有温度,创业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从“萌动”变为行动——河南大学教授韩士杰满头白发,东北口音,60多岁的生态学专家韩士杰如今已经扎根中原,带领团队建设“美丽河南”,他相信在越来越多科研人的努力下,未来的河南一定是树更绿、水更清、天更蓝。60年来,一直生活、工作在北方的韩士杰,去年做了一个让老朋友、老同事都惊讶不已的决定——响应“招才引智”赴中原。当时还有不少朋友劝他千万不要“冲动”。韩士杰乐呵呵地说,做出这个决定经历了“萌动”和“行动”,唯独没有“冲动”。在此之前,韩士杰在中国科学院搞了20多年的生态学研究,被评为二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入选首批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励。他先后主持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学术生涯中,获得荣誉不计其数,对多数人来说,其中的任何一个荣誉就足以骄傲一生。这些年,韩士杰一直关注“美丽河南”建设,并对河南强抓绿色GDP的做法表示赞同。机缘巧合,去年,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第二层次特聘教授”热招,韩士杰有了到河南发展的“萌动”,经过与河南大学校领导接触,他很快将“萌动”化为全职入职的“行动”。全职到河南大学后,韩士杰又遇到了河南“招才引智”政策频出,让他十分欣慰。学校为他配备了2000多平方米的室内外实验室,3位博士研究生、8位硕士研究生和4位师资博士后。一年来,韩士杰团队所培育的科技“绿水青山”已经生根发芽。建立“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8年被列为河南省科技厅野外科技平台,纳入河南省与科技部会商建设之中;2019年7月,建立“桃花峪滩涂系统研究站”,瞄准的科学问题是黄河下游生态风险与生态足迹变化;2019年度,申报科研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一个人带动一个团队——河南大学教授王彦明去年,王彦明决定放弃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入职河南大学时,不少身边的朋友认为他是在“冒险”。其实旁人不知,几十年来,王彦明始终有着深深的“河南情结”。高中时代,每到寒暑假他总会到开封的姐姐家住一段时间,淡定的开封,古朴的河大,成了王彦明年少时期的美好记忆。这座小城,这所大学,也成了让王彦明心向往之的地方。后来王彦明辗转到济南、上海、美国求学读书,最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终身教授,他的人生轨迹看似与开封与河大渐行渐远。然而在2018年,王彦明的父亲在北京住院治疗癌症,他回国陪护。当时河南大学的校领导得知消息,副校长带队一行来到王彦明父亲的病房,告诉王彦明,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面向全球“招才引智”,以最大的诚意邀请他加盟河南大学,为河南大学建设一流学科贡献力量。王彦明被河南的诚意打动,被河南的活力感染,被河南的机遇吸引,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渥生活来到河南大学。一年来,王彦明被深深的归属感、获得感、责任感包围着。入职河南大学以来,政府落实相关的引才政策,学校为他配备由3名副教授、2名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为主的科研团队。今年10月,新建规模达700平方米的实验室即可投入使用。如今他带领的团队正在致力于“表观遗传学与人类疾病防治”研究,也就是为肿瘤晚期和慢性病病人提供靶向药物,其团队已经开始陆续刊出一些实验成果,他的梦想就是能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尽快落地,让中原大地的父老共享“健康生活”。更令人欣慰的是,王彦明来到河南当起了“媒婆”,广泛感召自己的朋友来河南。挂在他嘴边的“广告词”是河南人口基数大,发展有活力,创业机会多。在他的感召下,去年美国科学院周芷院士,美国终身教授王恒彬、白文龙和许志祥前后踏上了中原沃土,并将在河南播撒智慧,贡献力量。把河南当做第二故乡——河南大学教授皮尔·穆罕默德“在中国河南工作充满挑战,但是我相信未来一定丰富多彩。”肤色略黑、汉语有点磕巴,来自巴基斯坦的学者皮尔·穆罕默德教授,与众多来豫人才一样,被河南吸引,热爱河南,准备扎根河南。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皮尔·穆罕默德博士在求学生涯中,始终有个情结,到一个可以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地方,扎根科研,服务人类。“横向比较,中国有很多科学研究位居全球先进水平,中国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大家有目共睹。”皮尔·穆罕默德说,活力、开放的中国吸引着他留下来。河南人民的友善,河南省的出彩,让皮尔·穆罕默德下定决心扎根中原。去年10月,在“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召开之际,皮尔·穆罕默德与河南大学取得联系,他获得了国际博士后交流基金资助(人才引进计划),来到了河南大学国际生物医学创新联合中心,开始致力于他最擅长的广谱抗菌研究工作。皮尔·穆罕默德在河南工作一年来,用体验很美好、收获很丰厚、生活很舒心几句话表达了他当前的状态。对于未来,皮尔·穆罕默德有自己的规划与打算。用好河南大学优质的科研资源,致力疾病诊疗领域研究能有新突破。在他看来,河南交通发达,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十分便利。他今后将当好民间“使者”,把河南的优势、把中原的诚意广泛宣传给巴基斯坦的朋友,让更多优秀人才来豫工作,和他一样,把这里当做第二故乡。放弃“北上广”毅然回家乡——郑州大学副教授闫丹毕业于欧洲名校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闫丹博士,去年通过“首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顺利完成入编手续,成为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的一名教师,开启了她用科研、教学回报家乡的不凡之旅。“每一个人回到家乡,都有一段故事。”闫丹坦言她也不例外。2017年12月刚毕业时,闫丹一直盯着北上广深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其中有两所大学的招聘工作都已经进入最后的程序。但在2018年10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回到郑州,参加了“招才引智大会”,看到了河南转型发展的成效,感受到了家乡招贤纳士的决心。闫丹说:“怀抱着建设家乡的情怀,我在大会现场,做出了回家乡的决定。”再回头看当时的选择,闫丹很自豪地说:“没有选错!”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郑州大学的“双一流”建设,为闫丹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以让她心无旁骛地做科研。一年来,闫丹先后被学校评为拔尖博士、直聘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而闫丹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学术交流资源。今年,在她的撮合下,郑州大学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展开了学术交流。在闫丹看来,去年的“招才引智大会”不仅仅是一场盛会,更是一个广聚英才的平台,她期待“招才引智大会”能够多多“走出去”。她说,在荷兰读书期间,经常会遇到国内一些单位在当地开办招聘专场,她希望今后“招才引智大会”牵头,带领各单位组团去招揽人才。她将会做好“使者”吸引更多人才来豫干事创业。扎根于中原回馈于河南——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教师王俊芳去年6月份,就读于兰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生王俊芳通过互联网得知“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即将召开,家乡正敞开胸怀欢迎人才回归。富有家乡情结的她,一直以来有个朴素的梦想,学成以后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一个河南人,这些年,我目睹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干事创业机会越来越多。”王俊芳说,一毕业就返回家乡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去年10月份,王俊芳通过“招才引智大会”的人才“绿色通道”享受了落户、社保手续等一条龙服务后,成为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一名教师。回来工作这一年,王俊芳感触良多,温暖、顺心成了她生活中的关键词。“学校审批专项资金,支持我们‘走出去’做访问学者,开阔视野,也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了解前沿声音。”王俊芳骄傲地说。当下,任教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王俊芳不仅自己决定留在河南,还当起了河南招才引智“行走的广告”,走到哪儿都不忘介绍家乡的“优势”。也正是在她热情感召下,3名兰州大学的博士校友奔赴河南,分别去了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任教。工作之余,校友之间相互交流,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来河南没选错。王俊芳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当好河南招才引智的义务“宣传员”,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同时也希望政府能够将“招才引智大会”持续办下去,更多“走出去”,迎接在外学成的人才组团回家。救死扶伤回报家乡——河南省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卫珮如9年前只有18岁的河南姑娘卫珮如离开家乡,南下广州进入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临床医学,并立志8年后学成回报家乡。2018年,刚刚26岁的卫珮如面临博士毕业,学习之余她与同学交流去向。同学中想留在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比比皆是,想去南京、杭州等热门城市的也大有人在。而卫珮如则说:“我的家乡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也是农业人口大省,疾病无情,他们更需要优质的医疗资源,我就想回去尽最大努力救死扶伤,回报家乡。”让卫珮如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2018年她听说河南要举办“招才引智大会”,第一时间通过大会官方网站报了名,并在去年10月份,在大会的现场签约到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成为一名主治医师。政府更是通过“智汇郑州”人才政策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她的落户、入编、社保等问题,还提供了住房补贴、生活补贴。时光流转,入职一年。在卫珮如看来,河南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关爱人才之风处处可见。让她觉得生活有温度,发展有空间,干事有舞台。“病人知道我们是从南方回来的‘博士医生’都高看我们一眼。”卫珮如说,尽管河南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对年轻人来说也更有成长的空间,更有奉献智慧的机会。卫珮如特别希望“招才引智”大会能够持续办下去,持续“走出去”,让更多在外求学的河南学子听到、看到,家乡一直敞开怀抱在迎接大家回家,也让更多学子能学成归来回报家乡。把职业生涯定在了中原——中原银行博士后杨伟明出生成长在西北,读书求学在重庆。过去的30年,在杨伟明的生活词典中,“河南”是一个并不熟悉的名词。去年“首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让杨伟明认识了中原,今年5月加盟中原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从事“普惠金融”相关科学研究。几个月的工作生活经历,让他爱上了这片创业沃土并做出了一个决定——职业生涯定在中原。就读于重庆大学会计学博士的杨伟明,在去年毕业前夕,已收到了“长三角”几家上市公司的橄榄枝。去年8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宿舍同学说河南召开“首届招才引智大会”,郑州启动了“智汇郑州”计划,中原大地正在广邀天下英才。通过“招才引智大会”的官网,杨伟明与中原银行结缘,并提交了电子简历,很快收到了中原银行的“签约意向”。而去年的10月,杨伟明第一次来到郑州通过“博士绿色通道”实现了落户、社保等信息的“一站式”办结。今年5月,杨伟明正式加入中原银行,成了该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几个月以来,从进站到跨部门工作,再到项目启动都很顺利。杨伟明说,中原银行当前践行“上网下乡”,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一致,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情况高度一致,他也对自己研究的“普惠金融服务”充满信心和希望。今年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再次启动,杨伟明当起了“媒婆”,正动员自己的同乡、同学来中原大地创业兴业。“招才引智”吸引我举家来河南——郑州商品交易所博士后研究员丁毅去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博士毕业后,丁毅没有留在常年生活的北京,也没有回到出生成长的地方安徽。而是被“河南招才引智专场”吸引到了河南,来到郑州商品交易所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同时他还说服了刚博士毕业的爱人一道前来。很多朋友认为,离开学校资源,抛弃家乡资源,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简直就是“冒险”。说来河南“冒险”的原因,丁毅如数家珍。“首先是河南的引才宣传很到位。我通过新媒体、学校社团都可以清楚知道河南人才岗位的投放情况,人才政策、福利待遇更是一目了然。”丁毅说,“其次是河南的服务很到位。在与用人单位初步达成意向后,有关部门当起了‘服务员’,一站式办手续,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了从校园到岗位的‘无缝对接’。”到河南工作一年,丁毅更觉得来对了。短短一年内,丁毅参与过省人社厅博管办牵头组织的自贸区、航空港区的研究会议和国家、省博士后基金申报。交易所工作站导师根据他的学术背景,量体裁衣地为其安排期货市场与区域经济、城市经济、产业促进相关课题。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下乡实践,丁毅觉得收获满满。为了能够给河南带来更多优秀的人才,丁毅还给出了不少好建议:利用校友成立外地人才联络站,以才引才;在财政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采用金融手段给予人才支持。他还建议探索人才信用档案机制,促进当地金融机构在房贷、车贷、消费贷上的利率优惠,助力风投创投在科研项目上的金融合作。

文章来源:《河南建材》 网址: http://www.hnjczz.cn/qikandaodu/2021/0119/628.html



上一篇:人才争夺背景下的河南人力资源对策研究
下一篇:第二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 发展大会动员会

河南建材投稿 | 河南建材编辑部| 河南建材版面费 | 河南建材论文发表 | 河南建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南建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