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新时期下河南舞蹈类非遗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2)

来源:河南建材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01 16: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是一项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河南民族民间舞之所以遇到了传承和发展危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一方面,老艺人日渐

(三)加快人才培养

人才是一项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河南民族民间舞之所以遇到了传承和发展危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一方面,老艺人日渐衰老;另一方面,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专门从事舞蹈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所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人才体系。具体来说,需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入手。对内是指由政府牵头,对民族民间舞艺人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使他们可以重新回归到舞蹈队伍中来。同时也鼓励他们收徒传艺,并在场地、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外是指将高校作为全新的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遍布于中原大地的诸多高校,都应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基地。特别是高校音乐、舞蹈院系的师生均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是“准传承人”的不二之选。对此,需要地方高校充分认识到自身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将地方舞蹈全面引入到教学中。包含开设主题课程、请老艺人进校园、开展实地采风等,让学生在校内期间就对地方舞蹈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便于他们今后投身于相关的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只有以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地方文化部门及院团也可为相关优秀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推进高校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1]

(四)加强宣传推广

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地方性艺术,其传承和发展都是以当地为主,并非广为人知,因此陷入了“酒香巷子深”的尴尬境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传承的困难。所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全面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特别是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该构建起立体化的宣传和推广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建立河南民族民间舞专题网站。可以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建立专题网站,将河南民族民间舞以整体的形式对外推广。网站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基本介绍。包含这些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艺术风格、传承情况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二是实时资讯。要对各地的民族民间舞活动进行实时报道,并且设置留言、评论和转发功能,便于让观众实现二次传播,并对其发展建言献策。第三是联系方式。要详细地列出各地舞蹈团体或传承人的联系方式,便于各种合作活动的开展。第四是开设手机App。当下,智能手机已是人手一部,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各类信息。对此也应该开设专门的河南民族民间舞App,除了包含专题网站的内容外,手机App还要实现评论转发、现场直播等多种模式,为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南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和魅力在从前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当下则有了全新的机会和平台,应该予以积极有效地运用。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和魅力,才能为其发展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

民族舞蹈为民族文化带来了活力,为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民族舞蹈,为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中原大地的民族民间舞有一千种之多,这无疑是河南乃至全中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河南舞蹈类非遗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所以,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不再等、靠、要,而是要逐渐摆脱对外界依赖,主动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基于此目的,就具体的路径展开分析,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的舞蹈类非遗一定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做出的独特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宝贵的文化财富。

[1]胡乾坤.地方高校设立音乐“非遗”专业的政策与措施研究[J].当代音乐,2017(10).

[2]李美虹.区域民族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8(04).

一、河南舞蹈类非遗概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着悠久而丰厚的传统文化。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过宫廷乐舞的记载。从当代的资料和调研情况来看,河南民族民间舞约有1300多种,类型繁多,分布细碎,不同地区的民族民间舞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多年来,也先后有多种舞蹈入选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其中,兰考麒麟舞、固始花挑舞、博爱苏家作龙凤灯舞等民间舞作品入选了国家非遗名录。潢川火淋子、兰考卧拐秧歌、新安九莲灯等入选了省级非遗名录。而入选各地市级名录的则有近百种。从整体来看,这类舞蹈发展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其主要表现为其传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变,老艺人日渐衰老和后继无人、缺少相应的财力与物力的支持等。近年来,河南省和各地政府都对舞蹈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是这些外部的帮助和支持都只是一时的,河南舞蹈类非遗要想获得永续的传承,关键还在于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对于河南舞蹈类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进,才能最终有所收获。二、河南舞蹈类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推动河南舞蹈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凭空设想,而是有着充分可行性的。自21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为河南舞蹈类非遗营造出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其主要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内部,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也就是本地人对这门艺术的关心和关注。诸多民族民间舞艺人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已经重新归队,一些地区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准传承人”,民族民间舞已经成为当地人的自豪。在外部则主要表现为民族民间舞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其审美风格是与众不同的,可以给观众带来新奇的审美体验,很多观众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方式,初步了解到其价值和魅力,也随之产生了去实地观看的想法。所以,当代河南民族民间舞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三、河南舞蹈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一)实施文旅融合模式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文旅融合将是文化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河南旅游资源十分发达,在文旅融合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河南的舞蹈类非遗是一个发展的新机遇。对此,要把握住这个难得的契机,探索出契合实际的文旅融合方式,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两种。第一是打造旅游演艺精品。旅游演艺被誉为是文旅融合中的一颗明珠,是指以当地的真山真水为舞台,以当地最具特色的舞蹈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演出形式。据统计,2019年,全国已有300多个旅游演艺舞台,河南省走在其中的前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等著名品牌都在全国享有盛誉,成了河南的新名片。目前还尚未有民族民间舞主题的旅游演艺精品,是一个亟须补足的短板。在具体项目选定之前,一定要树立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找准切入点,真正把握住这种民族民间舞的精髓,绝不能急功近利。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虽然旅游演艺是一种常态化演出,每天都要上演,在更新方面确实存在困难,但是即便如此也要坚持创新。可以从局部开始,经过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实现彻底的更新,避免观众的一次性消费,要给观众以常见常新之感。第二是与河南旅游资源相融合。中原大地的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完全可以在现有的景区中融入民族民间舞元素。观众在游览景区的同时也可以观看到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打造专门的民族民间舞风情园区,特别是那些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完全具备这种条件的舞蹈品类。通过对专题园区的打造,可以使其成为此类舞蹈传承和发展的基地,不仅可以供游客游览和体验,还可以开展直播、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当多类民族民间舞都建设成专题园区后,地方政府则可以通过联合,以整体的形式对外推广,获得集群发展效应。(二)推动产业发展多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非遗文化产业也是异军突起,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河南舞蹈类非遗历史悠久,类型丰富,也应该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通过自身的再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理念。从前,很多人都单纯地将民族民间舞视为一种地方文化,没有认识到其商业价值和属性。虽然民族民间舞是一种民众自发的舞蹈活动,但是其与各行各业是有着广泛联系的,由此也带有了鲜明的商业属性。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整个产业化发展之路就会遇到很大的阻碍。所以,一方面要认识到河南民族民间舞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要树立起竞争意识。既然是产业化发展就必然面临竞争,更需要其全面参与到市场中来,如果故步自封则会被市场所淘汰。具体的产业化发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要全力打造精品品牌。品牌是区分同类产品最鲜明的标志,品牌越响亮,商业价值就越高。对此,已经大获成功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和《大宋东京梦华》等都是学习和借鉴的对象。品牌初步构建后还要注意对品牌的维护,使其价值和意义得到长久地、最大化地发挥。其次是融合其他产业。民族民间舞在发展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注意其与交通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多种行业的互动,并予以全面的宣传和推广,达到广为人知的目的。(三)加快人才培养人才是一项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河南民族民间舞之所以遇到了传承和发展危机,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一方面,老艺人日渐衰老;另一方面,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专门从事舞蹈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少。所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人才体系。具体来说,需要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入手。对内是指由政府牵头,对民族民间舞艺人进行全面的普查和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使他们可以重新回归到舞蹈队伍中来。同时也鼓励他们收徒传艺,并在场地、经费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对外是指将高校作为全新的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河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遍布于中原大地的诸多高校,都应该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基地。特别是高校音乐、舞蹈院系的师生均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是“准传承人”的不二之选。对此,需要地方高校充分认识到自身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将地方舞蹈全面引入到教学中。包含开设主题课程、请老艺人进校园、开展实地采风等,让学生在校内期间就对地方舞蹈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便于他们今后投身于相关的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只有以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地方文化部门及院团也可为相关优秀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推进高校应用技术性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1](四)加强宣传推广民族民间舞作为一门地方性艺术,其传承和发展都是以当地为主,并非广为人知,因此陷入了“酒香巷子深”的尴尬境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其传承的困难。所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要全面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特别是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应该构建起立体化的宣传和推广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可以建立河南民族民间舞专题网站。可以通过区域联合的方式,建立专题网站,将河南民族民间舞以整体的形式对外推广。网站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基本介绍。包含这些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艺术风格、传承情况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二是实时资讯。要对各地的民族民间舞活动进行实时报道,并且设置留言、评论和转发功能,便于让观众实现二次传播,并对其发展建言献策。第三是联系方式。要详细地列出各地舞蹈团体或传承人的联系方式,便于各种合作活动的开展。第四是开设手机App。当下,智能手机已是人手一部,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各类信息。对此也应该开设专门的河南民族民间舞App,除了包含专题网站的内容外,手机App还要实现评论转发、现场直播等多种模式,为产业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河南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和魅力在从前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当下则有了全新的机会和平台,应该予以积极有效地运用。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其价值和魅力,才能为其发展打下坚实而广泛的基础。民族舞蹈为民族文化带来了活力,为民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民族舞蹈,为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中原大地的民族民间舞有一千种之多,这无疑是河南乃至全中国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非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河南舞蹈类非遗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所以,要牢牢抓住这个机遇,不再等、靠、要,而是要逐渐摆脱对外界依赖,主动探索出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基于此目的,就具体的路径展开分析,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的舞蹈类非遗一定会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体现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做出的独特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更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参考文献:[1]胡乾坤.地方高校设立音乐“非遗”专业的政策与措施研究[J].当代音乐,2017(10).[2]李美虹.区域民族舞蹈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8(04).

文章来源:《河南建材》 网址: http://www.hnjczz.cn/qikandaodu/2020/1001/505.html



上一篇:浅析河南非遗舞蹈的表演特点及发展 ——以南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建材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河南建材投稿 | 河南建材编辑部| 河南建材版面费 | 河南建材论文发表 | 河南建材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河南建材》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